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紧缺人才如何培养?5月15日,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2021集成电路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等高校、紫光同创等企业的200多名集成电路专家聚集一堂,围绕论“构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一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集成电路产业不断发展,支撑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持续提升。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预计超过20万人。随着近几年集成电路行业的不断升温,到2025年人才需求量更大,缺口预计在30万人左右。
“集成电路是我国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人才供给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形势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宁表示,产业发展需求迫切的,是把高校培养的人才输送到产业中,所以学校不能孤立地去开展人才培养,要加大政产学研用的交流合作。此次论坛的举办就是希望能搭建一个教育界与产业界的桥梁,让学校及时掌握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和重点,同时也可以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及时向产业传递。
今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引起多方关注。事实上,在清华大学之前,已经有多所高校开启了集成电路、微电子相关学院的建设工作。
学院有了,那么在人才培养上,集成电路该如何实现产学合作?
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徐申在会上坦言,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培养方案中各学科交叉互融不够,缺乏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特色培养;缺乏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高水平师资;专业学位考核标准和学术型区分度不大等问题。
徐申建议,应恢复本科集成电路专业,增加相关交叉专业内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培养内容。同时,他还建议建设本硕博贯通的“企业”班,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实现“私人定制”的培养方案,满足相关产业的高端需求。
“重庆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协同平台,调整高校集成电路学科设置,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总工程师匡建介绍,重庆目前已有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61家,设立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本地高校有21所,还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1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培育集成电路中高端人才。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产业部部长周云霞介绍,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作为重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在产教融合方面,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了微电子产业研究院,并与企业联合打造了中国芯设计及应用联合实验室,为企业培养定制化、个性化人才,促进高校与龙头企业以及本地集成电路企业合作,打通高校成果转化“后一公里”。
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北京百施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网站制作、软件开发、智能设备研发,物联网建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公司隶属于青岛中青林集团。青岛中青林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传统机械生产厂家。2018年,根据集团向互联网行业进军的发展战略,北京百施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从而完成了公司开始由网站开发及运营到互联网大数据及物联网综合外包服务的转化。
成立至今,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青岛浪潮世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百灵软件有限公司,青岛海草成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珍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及项目合作。合作领域包括企业网站制作、教育类平台开发、手机APP、微信小程序、门禁系统智能对接、电梯卫士系统开发等。
在此基础上,公司吸纳了互联网UI制作、前端开发、PHP、JAVA、python、android程序员、微信开发程序员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业内常用的php类CMS、java的ssm及python的odoo等开源系统及框架有深入研究,可迅速快捷的为客户提供各种订制类网站及平台的开发,从而奠定了公司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基础。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汽车GPS类产品,为混凝土搅拌罐车、渣土车、货运车等提供实时定位、跟踪、车辆工作状态监控、实时视频传输等管理平台。
电话:15953207637
技术:15953207637